书很棒,值得每个人读一读并且常看常新
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外界的变化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当面对变化我们尝试改变的时候又会遇到来自内心的阻力,这是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心里防御机制。而如果无法突破阻力,内心无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就会出现困扰、迷茫、甚至崩溃。
陈老师的书和课程,是融合了行为科学、认知疗法、家庭治疗、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成人发展等心理学理论,创造的全新的理论,自我发展心理学。看完第一遍的时候,真是如获至宝,很多观点感同身受,并且启迪认知。常看常新,618准备期刚过了攻坚阶段,难得周末有些时间,就又拿起书温习下,并且通过文字记录分享一些有趣的观点。
我渴望改变,但我没有选择
其实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你告诉自己没有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而认定自己没有选择,会把我们从灵活机动的人,变成无能为力的牺牲品,这样改变就不能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陈老师告诉我们:一种原因是,误以为只有按照理想的情况作出的选择,才算有选择,如果选项不够好,就是没选择。有个例子是,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为了养活自己,没得选择,其实这个想法可以翻译为你不愿意为喜欢的工作冒险,所以选择忍受一份自己不那么喜欢的工作。但你并不是没有选择,养活自己的办法有很多。既要又要,而且要的是自己得不到控制不了的东西,这是痛苦的来源。另外一种原因是,不愿意承担对自己的责任。因为如果你有选择,但是我过得不好,会有内疚感?而抱怨我没有选择,其实是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会减轻痛苦。
而如果你不是为了找个原因,而是为了推动改变,那么就需要换一种思维模式,不是思考对错,而是思考有用没用,权衡利弊,作出选择。而我认为选择可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决策力和决断力,决策力是策略,决断力是勇气。陈老师说,没有什么比走一条很难的路更能促进自我发展了。所以从内心享受每一次选择的机会,在每一次选择中分析自己的策略,通过不断策略优化,提升自己的信心,慢慢的就具备了勇气。
驾驭情感,为你的理智提供动力
很多人会抑制自己的情感,来去做理智的决定,而按照陈老师的观点,人的理智如果想达成改变的目标,就需要借助情感,来提供改变的动力,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而如何操作自己的情感,其实方法挺简单的,书里提到了操作行为主义,其实本质就是通过新行为,获得新反馈,并且切身体验,变成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但新经验的获得也没那么容易,这里就提到了心理舒适区。心理舒适区是我们应对环境的固有方式,走出熟悉的环境并不意味着走出了舒适区,而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的走出了心理舒适区。
这里提到了心理舒适区的好处,就是控制感,控制感是安全感的来源,越是感觉到威胁、焦虑,就越需要控制感,人就越容易抓着自己的应对方式不放。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适合的应对方式,而是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
这两年我逐渐培养出了一个习惯,当我脑子里有困惑的事情出现,我会把它用精准的语言描述出来,当你描述的越精准,对自己的困扰其实就越了解,再去分析,制定策略,作出抉择。而陈老师这里给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叫做心理免疫的X光片,就是问自己几个问题:
1、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2、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3、潜在的好处
4、内心重大的假设
问完问题怎么办呢,就是用行动验证内心的假设,让错误的假设倒塌。
其实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心理咨询会有效,其实是在咨询师的鼓励下,去做一些小实验,验证假设,一旦发现自己的假设松动,变化其实就在眼前了。
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心智模式分为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其中僵固型思维,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陈老师把僵固思维定义为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比如县城中学的尖子生,从小活在夸奖中,被架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下不来,等到上了大学发现周围到处都是牛人,结果当自己挂了一科后,一蹶不振。但实际这科就是很多人挂科,为什么他这么看重这个结果呢,这种心理状态就是“脆弱的高自尊”,是一种僵固思维。
另外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个实验,找了几百个小学生,初中生,给他们做了10道智力题。完成后,有一部分学生被夸聪明,另外一部分被夸你一定很努力。结果在接下来的测验里,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很多都不愿意选择更难的题目。那些被夸聪明的孩子对解难题失去了兴趣。这个研究证明了,夸孩子聪明不仅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还极大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因为表扬聪明,是暗示人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解难题是证明人聪不聪明的方式,一旦孩子接受了这个观点,他们就会维护聪明的形象。相反表扬努力,暗示人的能力并不固定,人可以通过努力来发展你自己,那些孩子没有证明自己的包袱,自然就把目光专注到努力本身。
不要太执着于自我,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你怎么和世界互动才重要。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这是整本书中我认为最核心的一章,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的,关系塑造自我,影响思维和行为,关系是自我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关系中的自我有四个层级:
1、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
2、在不同的关系中,自我是不同的
3、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所处的关系,不是我们的个性
4、从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思考问题的维度会发生重大转化。一些看起来似乎无解的问题,用关系的视角考虑,就有了合理的答案。
作者举了个例子,如果你很认同你的老板,你的工作效率会高,如果你不认同,反倒老板交代的工作会非常拖拉,不想去做,这也说明决定拖延的不是你,而是关系。
不要给自己贴类似“敏感内向”、“自卑”、“自信”这样的性格标签,而是审视什么样的关系导致了现在的行为,你可以寻求一种能让自己表现更好的关系,把自己放到不同的关系中来看自己的表现,增加改变的空间。如果作为一个领导,弹性的对待团队,保持良好的人际容纳度,让每个人都能有足够的空间,来寻求一个更好的表现,可能这是一种更健康的关系。
不要尝试长期扮演一个自己演不了的角色
陈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小月问小艾,我应该留在北京还是回家找工作,小艾想都没想就回答,当然应该留在北京,这里机会多,同学多,你可以住我这里。结果小月一段时间没找到工作,两人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小月有时候会说,早知道这样,不如当时回家。小艾听了不舒服,觉得是在埋怨自己,转过来去批评小月,说她懒不努力。小艾的做法其实是把自己的角色搞错了。
讲到关系就要讲到角色,角色的本质是人和人在关系中产生的一种行为期待,是关系里的人共同达成的隐性契约。有时候我们扮演一个角色时间太长,就把这个角色当成为一个自我。当别人和我们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们对我们是有角色期待的,这种期待让我们不自觉的顺应,做出符合别人期待的行为。
回应对方前,我们要先想想,我们是否接受了这个位置和角色,这个角色是否有问题。比如你是否要替别人做他本应该做的决定,即便是家人关系间也要有一定边界。陈老师说: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我可以给你建议,但无法替你做属于你的决定。
写在最后
希望更开放的看待自己,开放的审视关系,做一个不断发展的人,探索未知的自我和世界。陈老师说,不是有一个“自我”在不停地发展,随着经历的顺境逆境,增增减减,而是这个发展的过程本身,就叫做“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