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下为什么买这本书
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位学者:Abhijit Banerjee、Esther Duflo、Michael Kremer。诺奖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发展经济学在近几十年一直是一个偏门领域,而他们的实验方法让发展经济学重新焕发了活力。
不得不佩服,中信出版社早在2013年就出版了这本书,2018年出了第二版,2019年诺奖消息公布后又再次印刷,通过精准推送,它最终来到了我的书架上。
我最初是被书名吸引的。带着强烈的目的,我想不仅了解地球上10亿绝对贫困人口的原因与解法,更希望能理解“相对贫穷”——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 为什么有的国家、企业、甚至个人基业长青,而有的却陷入衰败?贫穷陷阱是否存在于每一个领域?
然而,这本书其实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一、关于诺贝尔奖与书的主旨
诺贝尔经济学奖表彰的是他们的“实验性方法”,而非某个结论。书中的实验与思考极其丰富细碎,正如扶贫工作的复杂性所展示的那样。书中充满案例,虽然零散,却极具启发性。
英文原名为 Poor Economics: A Radic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to Fight Global Poverty,直译是“贫穷经济学:对消除全球贫困方式的彻底反思”。与中文译名《贫穷的本质》相距甚远。
这本书并非试图回答“贫穷的本质是什么”,而是通过实验,重新理解贫困地区的经济规律。作者们十几年如一日地进行田野实验,在健康、教育、借贷等领域不断探索,他们的贡献极为可贵。
如果你不是特别空闲,这本书不建议轻易尝试。案例太多太碎,翻译质量也一般,但它的思考价值极高。
二、一些思考
1. 为什么要研究贫穷?
动物世界不会因为哪个地区贫瘠而“扶贫”。人类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我们有社会性、有想象的共同体(民族、国家、信仰),也因此人类才脱离了动物性,走向了高速发展。追求天下大同,互相扶持,也许正是人类成为“人”的特征。
2. 贫穷与人性
经济学的核心是研究人性。书中最打动我的是,人性在贫穷与富裕地区的相似性。
例如,在每天生活开销不足0.99美元的地区,人们并非将钱都花在温饱上,而是选择消费升级、追求可口的食物,甚至即时享乐而非预防疾病或储蓄。这并非愚蠢,而是人类大脑结构决定的——即时满足是人类的天性。
延迟满足的能力,是人类文明成长的标志。所有脱贫之路——教育、健康、储蓄、保险——都有滞后效应。因此,如何通过制度设计,让即时满足与长期收益形成平衡,可能才是脱贫的关键。
3. 有限理性与环境决定
无论穷人还是富人,人们都只是做出了“有限理性”的选择。
在富裕社会,制度与文化为人们预设了理性路径:孩子必须上学,不打疫苗就上不了幼儿园,存钱、保险、医疗都是社会默认选项。而在贫困地区,这些理所当然的决策却需要极强的自控力。
4. 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一个国家如果经济不发展,谈扶贫都是空谈。即使是美国,仍有几千万贫困人口。全球脱贫是一个世纪工程。殖民主义的历史阴影依旧深远,大国之间的援助也往往夹杂利益与意识形态。
因此,扶贫没有特效药,也没有标准方案。必须提升全球生产力,拉升落后地区的经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确实是一种有雄心的尝试。但恐怖主义与民族主义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阻力。
5. 贫穷的真正本质
荷兰历史学家 Rutger Bregman 在TED演讲《Poverty isn’t a lack of character; it’s a lack of cash》中说:“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他们有穷人思维,而是因为他们真的穷。”
这句话打脸了所有“穷人思维”的鸡汤。贫穷,不是品格缺陷,而是资源缺乏。
写在最后
即时满足是人类动物性的表现,它影响个人决策,也影响群体命运。 面对一台 iPhone 带来的即时快乐,与学习一门外语带来的延迟回报,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企业亦然:追求短期利润,还是长远利益?
领导人和企业家的重要性,在于他们能以更高级的思维特质,带领团队设计出优质的制度,让集体实现长期收益。
所以,无论你身处什么位置,如果你是带头人,请多想长期利益,多学习经济学,多做正确的制度设计。
—— 读《贫穷的本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