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下书的内容

笔者的观点并不复杂。简单来说,本书用经济学原理中一些众所周知的法则来分析各种互联网商业模式,并将主流互联网模式归类为: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双边效应以及梅特卡夫效应。

我看到豆瓣上有评价说“许小年教授不懂零售”,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序言中引用德鲁克的一句话已经说明得很清楚:

“企业家精神之所以具有风险,主要因为在所谓的企业家中,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他们在做些什么。大多数人缺乏方法论,违背了基本且众所周知的法则。”

对此,我深表认同。在过去的创业和项目经历中,最常见的错误往往不是竞争判断失误,而是常识性错误。这样的错误普遍存在,甚至很多融资、上市的公司也在犯。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是 To BOSS 或 To VC,这没问题;但如果目标是真正创造价值,那就必须回归经济学的本质。这正是这本书意义所在。

几个认同的观点

1. 网络的底层逻辑相通

运输网与通信网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统一铁路标准与统一 TCP/IP 协议具有相同的效用——都是为了打通网络、织成更大的网。越复杂的网络,对经济的影响越大,不仅提升效率,还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推动社会分工与经济增长。

2. 梅特卡夫效应与互联网价值

互联网具有典型的梅特卡夫效应。它与过去的铁路网一样,是创新、成功、伟大的商业模式。但并非所有在互联网上做生意的企业都能真正与网络效应结合。像自营电商、P2P、Uber 等模式,并非天生具备网络属性。正确分析其商业本质,才能理性评估其价值。

3. 经济学支撑战略与决策

经济学不仅能指导战略层,还能影响策略与商业层面的决策。一些企业设立“首席经济学家”岗位,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它的重要性可能与首席战略官不相上下。

4. 零售与平台的本质区别

很多企业都在谈“零售的本质”,但“做零售”和“做平台”是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京东自称零售商,但自营电商和店商其实并无本质区别,都具备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

然而,自营电商的协同效应受物理因素限制,品类无法无限扩张;2C打包分拣、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也制约了综合效率。电商与店商结合,是一种互补出路——因此电商公司收购传统超市或开线下店,是合理方向。

5. 互联网规模效应的边界

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并非无限大。边际成本会阶梯上升,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固定成本并非恒定。

6. 长尾理论的适用性

长尾理论适合信息分发,但不适合自营电商。获得好价格的前提是销量大,只有大规模采购才能摊低生产成本。而电商平台的流量分发具有马太效应——长尾商品虽然能展示,却难以销售。

7. 重资产与高壁垒

企业效率不能只看资产轻重,而应关注资产回报率。有时重资产反而能构筑更高的竞争壁垒。

8. 平台模式的误区与壁垒

平台型企业的核心在于双边效应、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但“重规模、轻价值”是多数平台的通病。依赖补贴扩张规模,却未建立竞争壁垒,是非常危险的。壁垒可来源于技术创新、重资产投入或生态共建。例如淘宝通过开放平台吸引数十万开发者,共建生态,形成了真正的梅特卡夫效应。平台最终必须盈利。

9. 开源与经济激励

书中对开源共享的分析极具洞见。开源倡导者并非无私,他们通过参与项目积累技术能力,并在职场中以更高薪酬得到回报——这是一种奇妙的经济学现象。

10. 工业4.0与产业互联网

随着数字化、物联网、人工智能从“噱头”变为“刚需”,产业互联网时代到来。但交易的本质仍由人完成,市场机制依旧不可替代。创新创业仍须尊重经济规律。

让我困惑的观点

许小年教授在演讲中强调:京东作为自营电商,不应与天猫拼“双十一”的热闹。因为自营电商的规模效应取决于供应商的生产规模,而非用户数量。即便吸引更多用户,由于缺少互动,依然难以形成梅特卡夫效应。

这一点让我颇感困惑,尤其想进一步理解教授对“营销价值”的看法。营销 ROI 在不同企业阶段如何衡量?例如:

  1. 我反对“重营销轻价值”,但流量 × 转化率是基本逻辑。没有用户,谈何转化?没有转化,何谈规模?没有规模,又何以提升生产效率?
  2. 京东的开放平台发展迅速。自营 + POP 模式的平台,策略上应拆分还是整合?若自营赚钱少,能否作为“流量品”带动POP业务?

从经济学角度看,平台需要壁垒。而京东的 POP 业务,是否可以通过自营品牌建立壁垒?无论如何,赚钱才是硬道理。谨防过度营销,在这条尚未有人走出的路上,建起属于自己的“高速公路”。

关于组织

书中关于组织变革的一章提到“扁平化”“阿米巴”管理,但缺少案例支持,可视为推测。数字化让信息透明,扩大了管理半径,使扁平化成为可能。未来仍需更多企业实践验证。

写在最后

最近几年的思考逐渐回归常识。用常识解释复杂模式,是最难也最宝贵的能力。能用简单理论讲清复杂互联网模式的经济学家不多,许教授的这本书,值得一读。

—— 读《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