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定位:这本书严格意义上更像“产品决策方法论”。整体是结构化整理的文集,有时略显啰嗦、个别模块细节不够,但框架清晰、思想锋利。若按宏观/中观/微观拆解产品经理的方法论体系,本书更偏宏观:从心理学与经济学重新定义企业、用户、产品的关系,以交易模型为支点,落到“如何科学决策”。
为什么经济学方法能支撑产品决策: 我从研发转到产品时,最想要的是“能影响业务的决策权”。持续做正确决策,是产品经理最核心的能力。书中有一句我非常认同:
企业通过“产品”这个媒介,以创造“用户价值”的方式,有选择地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
产品经理则基于“用户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理解,来设计这个媒介。
也就是说:每一个产品动作,本质都是一次决策。 宏观的通识(心理学、经济学)帮助我们识别边界与约束,交易成本等经济学概念可解释大量商业与用户行为,从而把“拍脑袋”降维为“可复用的决策流程”。
三观模型与能力分层:
- 中观能力: 设计、逻辑与系统思维、沟通表达、项目管理、组织协同等——产品经理的基本功。
- 微观能力: 对垂直领域用户需求的敏锐洞察,来自调研、访谈、数据分析与一线经验;同理心更偏微观禀赋。
- 宏观能力: 通识力/常识力(心理学、经济学)、对产业/竞品/金融与政策环境的认知。
三层都与“决策质量”强相关。本书从宏观通识切入,给出可迁移的决策支架。
通识≠全部:如何把方法论变成可执行:
通识更多用于纠偏,避免常识性错误;真正提升决策质量,还要有:
- 信息获取与处理: 高质量样本、因果与相关的区分、数据与案例的交叉印证;
- 用户/客户洞察: 场景化需求建模与可交换价值识别;
- 流程化落地: 将抽象原则转译为制度、模板与评审门槛(从定义→设计→发布全链路)。
我在 2019 年尝试在团队内制定“产品原则”,将这些通识沉淀为可操作的评审清单;2020 年继续把通识方法融入流程,让团队决策更稳、更准。
书内关键观点摘录(干货):
- 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10 个注册过亿的 App ≠ 10 个“用户过亿”的 App。应按场景与需求建模,而非仅看自然人 UV。
- 价值由主观效用决定。 产品是在约束条件下的“效用组合”。主观效用具有认知依存、情境依存、经验反馈演化三特性,故需持续迭代用户模型。
- 持续发现与追加“可交换、可盈利”的用户价值。 “发现”二字点明方法:从需求显性化到可交易化,再到正向单元经济。
延伸阅读书单(推荐):
- 《薛兆丰的经济学讲义》(及《经济学通识》)
-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 《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
- 《现代制度经济学》
- 《“错误”的行为》
- 《博弈与社会》
写在最后:
俞军老师从搜索到经济学,把抽象理论引入产品决策,试图形成可复用模型,颇具学院派气质。方法论仍然抽象,但一旦把“原则→制度→流程→评审门槛”打通,就能显著提高决策质量。值得细读,也值得在实践中持续校准。
—— 读《俞军产品方法论》有感